如果你家正在上高二的孩子忽然告诉你,他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想休学去捣鼓自己的兴趣爱好,你会答应吗?休学后,他还要投资几十万去开公司,给自己造一个后方实验室,作为家长,你又会如何抉择?
在湖南浏阳,高二男生张江杰就给妈妈江其清出了这样的一个难题。家里人很纠结,但妈妈最终尊重了儿子的决定,不仅答应他休学去玩,而且还倾尽所有帮助儿子开公司,陪着儿子一路疯狂。玩着玩着,儿子玩出了大名堂,烟花无线电子点火系统获得了国家专利,创造的脑电波控制假肢系统在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获得了金奖,安全智能衣即将投入市场,经济效益无可限量。张江杰坐镇家中,指挥一个40人的大学生、研究生团队生产和销售他的专利产品,创造了年销售额500万的业绩。
江其清在遇到儿子提出很另类想法时所做出的选择,也许是育子成功的一个捷径。
为玩休学
1994年2月19日出生的张江杰,家住湖南浏阳市,是个充满幻想的男孩。母亲江其清是名中学语文老师,她总会耐心地解答孩子的疑问。
张江杰很喜欢玩玩具,经常把刚拿到手的新玩具拆得七零八落,然后歪着小脑袋认真研究玩具的构造,有时候他还会把几个玩具都拆开,再拼接到一起。对于儿子这种破坏行为,江其清不但不呵斥责骂,反而鼓励表扬,因为她觉得这是培养儿子动手动脑能力的好机会。
在江其清的鼓励下,小江杰有了很强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与同龄的活泼好动的男孩子比起来,他显得更沉静,在他的小脑袋里充斥着各种各样奇妙古怪的想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江杰对电子机械方面的兴趣日益浓厚。从10岁开始,他就订阅10多种国家顶尖的电子方面的杂志,有时内容太深奥,他看不懂,就去问,去查,一定要弄明白。
虽然他把很多的时间花在科研方面,但凭着聪明的天分,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进入高中后,由于课业繁重,张江杰在学习上渐渐感到吃力。
他一面要应付繁重而枯燥的课业,一面又不愿放弃自己的爱好,张江杰在矛盾中感到异常痛苦。慢慢地,他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可自己刚上高二,妈妈会同意自己休学吗?
高二期中考试,张江杰又考砸了,他绝望地对妈妈说:我不想上学了,你能帮我在学校留档吗?我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令江其清发蒙。儿子一向听话,也爱读书,怎么忽然冒出不上学的念头?她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跟妈妈说说,为什么不想上学了?
张江杰小声说:我现在对上学没有兴趣,我喜欢机械电子,我想休学,在家里专心做喜欢的事。
看着儿子的眼神,江其清的心里很乱。儿子有自己的想法,想追求自己的爱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正是她教育儿子时向他灌输的思想。然而为了兴趣爱好而休学,她却难以接受。虽然认为儿子的想法很荒唐,但江其清并没有马上否决,她劝儿子冷静下来好好想想,也给她自己留时间好好思考。
接下来的几天,江其清夜夜睡不着,她在不停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究竟哪里出现了问题,才会导致儿子有退学的想法。是自己给他的空间太大,把他宠坏了吗?然而儿子与那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完全不同,他的身上没有娇气,甚至比同龄的孩子更成熟,有梦想,有追求,也肯努力,她想起儿子初一时写过的日记《玩偶》。中国古代封建教育的思想要孩子一定听家长的话,家长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要做什么,不得违抗,这才是别人心中的好孩子。我认为这样的孩子是生活当中的玩偶,然而我是千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的一员,我有我的想法,我有我的做法,我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几天后,江其清把儿子叫到面前,你想清楚了吗?真的决定退学?张江杰点了点头。江其清说:那好,妈妈支持你。张江杰有些不可置信,他本来以为这个决定会造成一场不小的家庭冲突,没想到妈妈这么轻易就会同意。江其清说:既然你考虑成熟了,那就去做吧,妈妈希望你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有了妈妈的同意,张江杰离开了校园,专心在家里搞科研。他埋头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小小的房间就是他的发明世界。他很少出门,把自己关在那个房间里,每天埋头研究着。江其清并不清楚他在忙些什么,但是看到他埋首研究,和熠熠的眼眸,她知道儿子是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江其清没有想到的是,张江杰凭着兴趣投入的研究有了成果。仅仅一年后,他就研发出了一套烟花无线电子点火系统,这套烟花无线电子点火系统能记录所有的燃放数据,有利于故障检测,安全检测,出现事故时能够及时调取相关数据,并拥有事故自动分析系统,能够有效分析事故原因。
这套由张江杰自主研发的烟花无线电子点火系统获得了国家专利,那一年,张江杰17岁。
少年创业
初步成功并没有让张江杰得意忘形。在梦想之路上收获了第一枚果实后,他选择了继续接受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了不占用发明时间,他选择了相对更自由、也更能发展特长的中专学校。
2012年9月,张江杰通过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看着儿子的生活与学业终于一步步又回到正轨,江其清松了口气。然而不等她完全放下心来,儿子又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要求:他想要开公司。
为了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帮助他实现梦想,江其清和丈夫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从筹备资金、租房、购置办公设备再到员工招聘,江其清花了很多的心血。经过艰难的准备,2012年10月,以张江杰的名字命名的浏阳市仁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小小年纪开公司,张江杰成了当地的轰动人物。没有多少人看好公司的前景,认为是小孩子过家家,没多长时间公司就会撑不下去。
江其清顶着巨大的压力,对张江杰说:能做的妈妈都帮你做了,下面就要看你的了。
一位本科毕业生在网上看到招聘信息后前来应聘,看到老板居然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顿时露出了轻视的神色。张江杰却用几句话就镇住了他:你别以为我年纪小,开公司看的不是年纪,是实力。他向那位来应聘的大学生展示了他的发明,那人脸上的轻视化为了震惊,最后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
这件事让江其清重新认识了儿子,也让她的心渐渐稳了下来,她相信儿子有足够的能力把公司做好。
张江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科研中,几乎废寝忘食。他有一个资源库,里面记录了他关于发明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很多都来源于他平时对生活敏锐的观察。秋日的干燥空气与高温很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张江杰在看到一条条新闻报道后,决定研发一个能够远程控制的森林防火系统。为了让实验更精确,张江杰带着几个员工到位于湖南省浏阳市东北部的大围山收集数据。他带着帐篷和网购的军用罐头,和员工一起翻山越岭地做数据参数测试,从12月底一直忙到除夕那天。山里情况不明,江其清担心儿子的安全,好几次要求他下山,可张江杰坚持到最后一个数据检测完才下山。
张江杰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前景并不被人看好的公司在成立仅两个月后,盈利就高达数十万元。张江杰研发的校园安防系统甫一投入市场就获得了巨大的肯定与欢迎,迅速占领了浏阳市教育行业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放飞梦想
张江杰像是个有无限活力的孩子,陶醉于科研世界,废寝忘食。因为不分昼夜地搞科研,江其清很担心他的身体。为了保证儿子的健康,她经常半夜为他做饭。
一天凌晨3点多钟,江其清迷迷糊糊地趴在桌子前休息,因为要照顾儿子,她几乎没有一晚能安心睡觉。这时房门被砰砰砰敲响,张江杰兴奋地冲进来: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假肢系统我有思路了!
张江杰的爷爷因病瘫痪在床,在他八岁时,就想发明一种可以让爷爷像正常人一样行动的系统,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但他当时的想法太天马行空,江其清没有当真。没想到这些年他一直没有放弃,并且在一次次的完善后,想法已变成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具体的系统。可这系统在之前的实验中遇到了瓶颈,被搁置了很久,这一晚张江杰忽然想到了解决的方法,所以兴奋地跑来告诉妈妈。
儿子这么多年的心愿终于能够实现,江其清也替他高兴。张江杰激动地说:我一定要把假肢系统做出来,让那些身体不便的人都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经过一次次的实验与努力,张江杰终于完成了。这套脑电波控制假肢系统由处理执行部分对脑电波数据获取过滤部分输入的脑电波数据进行处理,并输出数据至镶嵌在假肢内的多个微型舵机,实现对假肢动作的控制,且经过1~2周左右的训练周期后,基本能够完成正常人所能完成的动作。
脑电波控制假肢系统的发明具有轰动性的效果,它的技术成熟度高,一旦投入生产,将造福全世界所有的肢体残疾人士,并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4年4月,张江杰被中国发明协会和中国发明科技部推荐到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近600项发明中,张江杰发明的脑电波控制假肢系统一举获得金奖,烟花无线电子点火系统则荣获铜奖。
浏阳市政府的领导在得知张江杰获奖的消息后,亲自上门表示祝贺,并为公司的未来出谋划策。浏阳市科技局高度重视专利的申请与保护,并按照政策和成绩对专利给予一定的奖励。政府还给张江杰提供了50亩地,开发出来供他科研使用。
2014年6月,受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的触动,张江杰又发明了一种智能衣。穿上这种智能衣,不仅可以刀枪不入,避免被歹徒刺伤,还能检测出歹徒行凶的工具种类,就连受害人被刺部位、刺伤程度、被刺地点等信息,都能在2秒内发送至该智能衣关联的手机中。
随后,张江杰计划将自己的另一项发明哑语转换系统转化为产品,帮助聋哑人开口说话。这项发明已经于2014年上半年获得国家专利,能使聋哑人完成手语与正常人语音之间的转换,帮助他们与正常人之间零障碍交流。
张江杰的各项发明都来自于他对生活的观察,除了实用可靠之外,大多都带着一种人文的关怀。而他身上这些让他成功的优点,都依赖于妈妈江其清从小正确的培养。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她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的孩子,但是有一点是对所有家长都适用的,那就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与他一起为理想奋斗。
2014年10月,张江杰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团队,他的工作团队目前有40人,大多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销售额500万。智能衣于2014年11月在上海昆山举办的中国国际发明展亮相后,将全面推向市场。业内人士估计,智能衣的诞生将填补国内智能安全服的空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无可估量。 编辑:杨晓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