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拯救:千名囚犯换儿子

 
    2006年6月25日,几个隶属于哈马斯的游击队从加沙地带出发,通过一场“漂亮”的地道战,袭击了以色列人的营地,并俘虏了一个以色列士兵——16岁的吉拉德·沙利特。儿子被俘,让母亲尤里娅悲痛万分,她多方奔走要求巴方释放儿子,但哈马斯却表示:“除非以方用1000名巴方战俘交换!”
    用1000多个战俘换一个,如此不平等的条件谁能接受?然而,通过长达五年多的努力,尤里娅用一个母亲的真情创造了奇迹:2011年10月11日,巴以间进行了这样一个条件悬殊的“亏本交换”,被释放回国的沙利特回到了妈妈身边,近日,以色列《国士报》披露了内情,诠释了一份伟大的母爱…………
 
                               送子当兵,不幸被俘
 
    吉拉德•沙利特1986年8月28日出生在以色列纳哈里亚一个农场主家庭,他共有兄弟姐妹8人,但沙利特却是母亲尤里娅唯一的孩子,因为尤里娅是父亲的小老婆。
    尤里娅非常疼爱这个儿子,在以色列,有这样一个教育模式,要想让孩子成才,必须让他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即使是面临生命危险。所以2005年底,在沙利特刚满18随时,尤里娅就让他参了军,沙利特有点不乐意:“我的理想是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个科学家”, 尤里娅说:“如果你不经过战场的考验,别说将来当科学家,你什么事都干不成,大学可以退役之后再去读!”就这样,沙利特来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成为以军装甲兵团下属的一名坦克车手,下士军衔。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因为领土等问题,几年来一直摩擦不断。随时都可能发生局部战争,可以说处处充满着危险。2006年6月25日,巴勒斯坦包括哈马斯人员在内一个巴方武装组织,悄悄地经地下排水道潜入以色列境内的凯雷姆•沙洛姆(Kerem  Shalom)口岸。然后对以军哨所发动突然袭击,当场打死打伤多名以军士兵,因为19岁的坦克兵沙利特有中东血统,且是穆斯林信徒,巴勒斯坦人没有将他打死,而是将他作为战俘,带回巴勒斯坦关押了起来。
尤里娅是三天后才知道儿子被俘的,她当时就急哭了:儿子还是个刚成年的孩子,难道就让他一生在战俘营里度过?不行,我一定要想办法营救他!她当即找到装甲兵团司令部,问他们打算什么时候,怎么营救自己的儿子,接待她的一名少校先是说:“战争吗,打死打伤,当然包括被俘虏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如果每个士兵的父母都像你这样,我们还怎么打仗?”
    为了儿子,尤里娅豁出去了,她什么都不怕,当即对那名军官说:“从年龄上看,你的孩子也有十几岁了吧?我不管你是多大的官,我只知道现在我们都是做父母的,如果把我的儿子换作是你的孩子,他被俘后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你怎么想?”一席话说得少校军官哑口无言,当即表示会向军方上层反映她的情况。
    然而,尤里娅回去等了一个星期也没有答复,她再次来到装甲兵司令部,这次他直接闯进了司令阿维格多·克莱恩准将的办公室,仍以一个母亲的身份要求军方赶快想办法救自己的儿子,但克莱恩也没把她的要求当回事,只是打电话叫来军政部的人,命令军政部马上将沙利特升为陆军上士,然后便不再搭理尤里娅了。
    尤里娅没办法,她想到去闯总理府,但总理府岂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闯入的,她很快就被人挡了回来,是在没办法,尤里娅发动家人把帐篷扎在总理府门前,还拉起了横幅“救救我的孩子沙利特!”为的就是给内塔尼亚胡总理施加压力,促使政府为沙利特获释尽力。

                                 多方求助,艰难斡旋

    其实,以色列政府和军方自有苦衷,沙利特是自1994年纳赫雄·瓦赫斯曼被绑架之后,第一个被巴勒斯坦部队俘虏的以军士兵,这对以色列而言,不仅仅是是面子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以西方人权标准和价值观衡量一切的,如果不想办法营救沙利特,很多事情都没法解释。但是,巴以双方摩擦半个多世纪了,谁也消灭不了谁,包括美国人在内,更没有人愿意因为一个人把战火烧得太大,所以这让他们两头为难。
    尤里娅可管不了这些,在总理府门前安营扎寨后,她就组织一些阵子,受伤士兵家属和一些反战人士搞集会,贴标语喊口号,不断地给政府施加压力,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政府基本上没有给予回复。
    她想亲自前往巴勒斯坦去看看儿子,听说尤里娅要去巴勒斯坦看儿子了,家里人都表示反对,丈夫劝她说:“巴勒斯坦是以色列的死敌,别人躲都来不及,你怎么还偏往火坑里跳?你以为你是谁?”尤里娅说:“正因为我什么都不是,巴勒斯坦人才不会把我当做敌人!当然,我唯一的身份却可能让他们认清我,那就是我是个母亲!”
    2006年10月,尤里娅第一次前往巴拉斯坦,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只隔着一条小河沟,有些地方还属于争议地区,而此时,他们都是老死不相往来,所以根本没有海关,当尤里娅径直走向巴勒斯坦军队的哨所表示想去看儿子时,大兵以为她疯了,“你是想来送死的吗?”
    尤里娅冷静地说:“孩子们,别这样,我的儿子跟你一样也是当兵的,他只是听命于政府,没有做任何坏事,但不久,他被你们俘虏了,我是当妈的,你们说我能不来看看他么?听了她的这番话,巴勒斯坦游击战士们不由自主地放低了枪口,在大兵们的默许下,尤里娅只用”妈妈看儿子:这一个理由就打通了很多关卡,直到跟被哈马斯关押在一件土坯房的儿子见了面。
    事后有人评价说,仅尤里娅能到敌对国的战俘营里看到儿子,她就用母爱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此后,尤里娅又好多次想办法去探望儿子。
    憔悴的沙利特没想到今生今世还能见到妈妈,跪在地上放声大哭,尤里娅更是搂着消瘦的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走后她知道,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来看儿子主要是为了坚定信心,想办法要求政府营救他的决心,所以在跟儿子单独会面一个多小时后,给他留下一些好吃的就离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想到沙利特是在法国出生的,他有法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自己完全可以替儿子争取法国帮助营救,尤里娅直接去了法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以西方的价值观,有公民成了战俘,是必须出面营救的,但沙利特毕竟是在以色列被俘的,所以法国只能从保护本国公民权益出发,通过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施加压力,并不能直接参与营救,而实际上由于法国在中东问题上,一直站在以色列方面,巴勒斯坦人根本不信任他们。
    法国大使在把这些道理告诉尤里娅之后说:“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以色列营救你的儿子,但在这件事上,一个国家的能力是有限的,根据欧盟条约,沙利特是法国公民,就是欧洲公民,所以你还可以去欧盟驻以色列办事处,请求他们的帮助。”
    尤里娅觉得有道理,她又去了欧盟驻以色列办事处,在她的争取下,欧盟办事处表示,欧盟会像法国一样全力帮助以色列营救沙利特。但是,跟法国一样,欧盟跟巴勒斯坦的关系也不怎么样,他们只能通过第三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跟巴勒斯坦方面沟通,但接下去意外发生了,巴勒斯坦方面,一口回绝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要求说:“沙利特已经死了。”
    尤里娅勇敢地站了出来:“我以一个母亲的人格担保,我的儿子还活着,不久前我才去看过他!”直到这时,巴勒斯坦方面只得答应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的人去探视沙利特。
    2007年12月,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首次探视沙利特后,当即指出,巴勒斯坦方面拘留沙利特的期限和条件都违背了国际人道法,巴方应该将沙利特作为战俘交还给以方,但是,巴方哈马斯负责人当即表示:“别谈什么国际人道法,以色列至今还关押着1000多名巴勒斯坦人,难道他们没有违反国际人道法?”并指出:除非以色列以释放被他们关押的1027名 巴拉斯坦人来换取沙利特的获释,否则他们将会对沙利特永远关押下去!但他们也答应了让沙利特可以随时跟家人联系。
    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把巴方这一要求转告给以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当即回答:“用1个人换1027人,我们犹太人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让哈马斯做梦去吧!”
    这可是营救儿子唯一的机会啊,尤里娅当然不愿意放弃,但是,有什么办法能让内塔尼亚胡总理改变主意呢?她想到了以色列议长鲁文·里夫林,里夫林跟尤里娅的一个女同学是中学同学,在这个女同学的帮助下,尤里娅以保姆的身份进入了里夫林的家里。
    三个月后,大家熟悉了,尤里娅说出了自己找里夫林的目的:“我认为,如果仅从冰冷的数字上看,以色列用1000多人换我的儿子1个的确是吃了大亏,但是我觉得人的价值不能用冰冷的数字来衡量,而应该换一个标准,那就是‘都是妈妈的孩子’的标准,而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用再多的敌方战俘换取哪怕1个本国公民,都是平等的,特别是如果我们勇敢地去做,这样一件明明看起来是吃了亏的事,会让全天下做母亲和做儿女的人对以色列产生好感,而谁没有父母?谁没有做过儿女?所以这样一来,就能获得更过国际上的支持,您说呢?”
    里夫林想了想说:“你很会说话,我特别赞赏你用‘都是妈妈的孩子’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件事,但是,这样的大事情我一个人做不了主,不过请放心,我会把它带到议会和政府中去的!”
                              母爱诠释伟大,交换成功

    在里夫林促使下,“以一千换一”这件事很快成了以色列议会的热点议题之一。可是,毕竟巴以之间积怨太深,所以每次一接触到这个议题,议员们就会吵得一团糟,支持和反对者基本持平。
    尤里娅心想:必须再加一把力,让天平的重心向有利于自己一方倾斜才行,她不顾丈夫的反对,果断地卖掉了自己名下的房子和车,专门从中立国沙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请求国际大律师法赫德,法赫德当即发表声明认为:“国际人道法绝对禁止用武力劫持某人以达到迫使敌人满足其要求的目的,尤其是如果要求未能得到满足还威胁伤害或杀害此人,因为实际上这种做法跟强盗无异!”因此巴拉斯坦将吉拉德·沙利特作为人质提出要求已经构成‘战争罪’法赫德还指出,巴方拒绝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探视要求也违反了国际法,同时巴方绑架沙利特的行为还严重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公约中的多个条款,例如,战俘获得人道待遇的权利(第13条)。战俘关押地点的知情权(第23条)以及不受限制接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探视的权利(第126条)等等。
    这一系列的做法,在国际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一些人权组织纷纷发表声明,表示谴责巴勒斯坦,声援和支持沙利特,给了巴拉斯坦,特别是哈马斯极大的政治压力。
    正如尤里娅意料的那样,国际上的反响,也直接影响到以色列议会议员们的态度,2011年8月,当议会第12次开会时讨论拿1027名巴拉斯坦战俘交换沙利特一个战俘时,议会终于以227票赞成,31票反对,2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这个提案。
    在议会的敦促下,总理内塔尼亚胡只好派人跟巴方直接谈判,由于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很大,巴勒斯坦也作了适当让步,通过十几轮谈判后,以色列与巴拉斯坦哈马斯终于在2011年10月14日达成协议,将释放1027名在押巴拉斯坦人作为条件,换取五年前被俘的以军士兵吉拉德·沙利特。
    有人感叹,这件事特别是尤里娅伟大的母爱,完全可以拍摄一部充满人情人性的好莱坞大片了!
    尤里娅把帐篷搭起在总理府前,一搭就是五年多,2011年10月18日,是沙利特回家的日子,直到这时,尤里娅和家人这才将帐篷拆了,早早地等候在巴以边界,当交换人质开始后,以方浩浩荡荡释放了1000多人,巴方却因释放了沙利特一人,两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却让人心生温暖。
    被关押五年多的儿子终于回家了,尤里娅抱着沙利特大哭,以色列国家电视台现场直播了交换战俘的事,后来他们还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在被调查的1600多人中,87%以上的公民支持政府的这个做法。
    当地报道指出,尤里娅通过个人的努力营救了儿子,更重要的是,巴以这份换战俘协议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和主要价值。虽然以方是用1027名巴囚犯换取了沙利特一人,看似“亏本”,但是人的生命和自由高于一切,无论是一人还是一千人…………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公司证书  |  公司荣誉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7 河南宝隆新锐建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